小投放有理更有情 “大動作”等待好時機
近日央行連續(xù)通過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實施資金凈投放,盡管規(guī)模不大,但持續(xù)傳遞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信號。3月是季末月,月末通常有大額財政支出,會形成流動性投放,且近期資金面總體平穩(wěn),機構對央行投放大額流動性需求不高。從更長時間看,研究機構認為,銀行負債端承壓特別是“缺長錢”的狀況依然存在,為保持信貸和社會融資適度增長,進一步降準存在必要性。
小額投放釋暖意
截至3月23日,央行已連續(xù)5個工作日通過逆回購操作開展資金凈投放。5個工作日分別凈投放700億元、200億元、200億元、100億元和100億元。
“盡管操作規(guī)模不大,凈投放量也不多,但表明了一個態(tài)度?!币晃粋袌鋈耸勘硎?,3月稅期高峰已過,但央行凈投放未停,傳遞出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信號。
3月各稅種申報納稅截至15日,根據以往經驗,從17日開始稅期因素對短期流動性影響已明顯減弱。這在資金面表現(xiàn)及資金價格走勢上有所體現(xiàn)。本月15日之前,銀行間市場上代表性的7天期債券回購利率DR007出現(xiàn)一波小幅上行,并于15日觸及高點2.13%,隨后便掉頭回落,23日最新報2.06%。
“最近市場資金面總體是平穩(wěn)、偏寬松的?!鼻笆鍪袌鋈耸糠治?,目前機構對央行擴大資金供給的需求并不迫切,央行持續(xù)適量開展逆回購操作、實施小額凈投放,既有“理”更有“情”。
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大穩(wěn)健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同時及時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信貸和社會融資適度增長。
資金面跨季無虞
當下已到3月下旬。23日,市場資金面平穩(wěn),市場預期穩(wěn)定,普遍認為資金面跨季問題不大。
3月以來,市場資金面持續(xù)突出一個“穩(wěn)”字。觀察DR007運行,截至3月23日,每日加權平均利率最高為2.13%,最低為1.97%,最大價差16個基點。今年1月、2月,最大價差則分別為38個基點、41個基點。
業(yè)內人士分析,3月后續(xù)資金面波動壓力將主要來自政府債券繳款與季末監(jiān)管考核兩方面。目前,政府債券計劃發(fā)行額已連續(xù)3周超3000億元,持續(xù)“吸水”。同時,3月是季末月,受監(jiān)管考核因素影響,月末機構對短期流動性需求可能增加。但與此同時,3月也是財政支出大月,月末財政大額支出可形成流動性供應,對沖債券發(fā)行、監(jiān)管考核等因素影響,確保流動性總量保持穩(wěn)定。據安信證券固收研究團隊測算,2月超儲率升至1.4%-1.5%附近,3月末有望維持在1.4%附近。
市場人士提示,財政支出往往集中于月底,資金面波動可能發(fā)生在財政投放到位前的這段時間。而這段時間將是公開市場操作發(fā)揮作用的時候?!?月末財政支出補充流動性,可對沖跨季需求,央行或適量投放逆回購維護資金面的穩(wěn)定?!比A創(chuàng)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周冠南說。
機構人士預計,季末前,央行或保持適量的逆回購操作。
機構熱議降準
貨幣政策一直是近期市場關注的重點。資金面平穩(wěn)寬松、跨季壓力有限、逆回購將發(fā)揮作用……雖然最近關于降準的猜測不斷,但分析人士認為,短期似乎欠缺合適時機。往后看,一些機構提到,3月至4月信貸投放及政府債發(fā)行將加速流動性消耗,降準擇機兌現(xiàn)的概率不低。
從機構研究觀點來看,未來擇機降準的看法較為普遍,在對降息的判斷上則有一些不同。華泰證券最近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顯示,63%的投資者認為未來3個月會降準,47%的投資者認為還會降息。
綜合各方分析,降準理由主要有:首先,穩(wěn)增長仍是當下宏觀調控主題,貨幣政策需主動作為。近日,從國務院金融委會議強調“切實振作一季度經濟,貨幣政策要主動應對”到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大穩(wěn)健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其次,保持信貸適度增長是當下貨幣政策的一大著力點,適度發(fā)揮準備金工具的總量政策功能和乘數(shù)效應是題中應有之義。再次,信貸投放、政府債發(fā)行加快消耗流動性,通過降準等補充中長期流動性缺口順理成章。最后,近年來,降準已被視為常規(guī)性操作,并非“大水漫灌”。
中信證券聯(lián)席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指出,近期同業(yè)存單利率出現(xiàn)上行,反映商業(yè)銀行仍面臨來自負債端的壓力。為解決銀行“缺長錢”的問題,預計近期央行可能進行降準操作。
也有觀點認為,財政支出加力、留抵退稅實施等會形成流動性供應。在財政政策發(fā)力、海外央行加快緊縮的背景下,貨幣政策調控手段和時點選擇會更加突出靈活性。(張勤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