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北京大運河文化帶關鍵節(jié)點 “京西小故宮”預計10月對外開放
中新網(wǎng)北京8月8日電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的萬壽寺是大運河文化帶北京段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皇家寺院,也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關鍵節(jié)點,素有“京西小故宮”的美譽。今年10月,因?qū)嵤┬蘅橀]館五年有余的萬壽寺將重新對公眾開放。
2022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jié)將于8月8日晚在通州區(qū)城市綠心活力匯開幕。今年的文化節(jié)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中國新聞社主辦,北京文物局聯(lián)合通州區(qū)委區(qū)政府、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物報社、市委網(wǎng)信辦、市發(fā)改委、市文旅局、市體育局等單位共同承辦。記者從承辦方獲悉這些信息。
萬壽寺集寺廟,行宮,園林為一體,占地面積3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院內(nèi)建筑分為中、東、西三路,寺院主體建筑分布于中路,共七進院落。西路為清皇家行宮,東路為僧侶生活區(qū)。
史料記載,萬壽寺由明萬歷皇帝的母親慈圣皇太后出資修建。清代順治、康熙、乾隆、光緒幾位皇帝都對萬壽寺進行了重修、擴建,使之成為規(guī)模宏大的皇家重寺。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重修萬壽寺行宮,在西院增修千佛閣和梳妝樓,形成最后格局。
坐落于萬壽寺內(nèi)的北京藝術博物館1987年正式建館,是北京地區(qū)綜合性藝術類博物館。該館現(xiàn)收藏各類歷代藝術品十二萬余件。藏品門類豐富,包括碑帖、書法繪畫、陶瓷、錢幣、璽印、宮廷織繡、明清家具、青銅器、玉石器、竹木牙角、漆器等;時代上起原始社會,下迄民國,尤以明清文物蔚為大觀。
2018年3月,萬壽寺修繕工程啟動。工程包括萬壽寺修繕工程(中路、西路)、萬壽寺東路修繕工程——齋堂等10座現(xiàn)存文物建筑修繕工程、北京藝術博物館(萬壽寺)大雄寶殿內(nèi)佛像及山門壁畫保護修復三個工程。工程修繕了萬壽寺80%的古建筑、大雄寶殿內(nèi)22尊佛像及山門壁畫。修繕面積約10670平方米。
據(jù)了解,本次修繕是建寺以來的第五次大型修繕,也是120余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修繕。為最大程度保護歷史信息,修繕中使用了3D打印技術等科技手段。同時,為更好地展示北京藝術博物館的館藏,工作人員設計了錢幣、服飾、瓷器等專題展,目前多個展覽正在籌備中,首批展覽將于今秋開放。
為增強博物館的趣味和互動性,強化其教育功能,北京藝術博物館還新設置了手工互動課堂,在充滿木藝元素的教室內(nèi),青少年可在專業(y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認識中國古代建筑中的榫卯結構,在親自動手中感知古人的高超技藝與無窮智慧。
據(jù)介紹,目前萬壽寺擬開放區(qū)域為中路庭院及東路方丈院。中路院落建筑景觀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殿“洪福齊天”彩繪、天王殿、大雄寶殿,兩側配殿、萬壽閣、大禪堂及小禪堂和影堂、假山及三大士殿、乾隆御碑亭、無量壽佛殿、西洋門、光緒御碑亭、萬佛樓。東路方丈院位于最北側,是由方丈室、東西廂房、南房及四個轉角廊組成的一處閉合庭院。
一個多月后,萬壽寺就將對公眾開放。屆時,游客市民將與闊別五年的萬壽寺“重逢”,一睹北京藝術博物館的豐富館藏,在修繕完畢的庭院間領略“京西小故宮”的別樣魅力。(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