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發(fā)光
勞動課程改革的意義,怎么估量都不會嫌大!我個人對勞動教育的認知是: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發(fā)光。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一個人,專注于他喜歡而又擅長的事情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呈現出平時所沒有的那種自信,整個人會煥發(fā)出一種光芒。此刻,勞動對于他,是一項自主的、自由的活動。人只有在自主、自由而非被迫、被役使的時候,才有創(chuàng)造的熱情與沖動。
那么,我們怎么知道自己擅長干什么?不擅長干什么?很簡單,去勞動,去嘗試,各種事情都去做一做,嘗試嘗試。當你認真地去做,去嘗試,不是淺嘗輒止,而是堅持做一段時間,積累了一些體驗,你就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樣的工作,自己對什么事情特別有興趣,然后繼續(xù)做這個自己有興趣的事情,看看能做到多好——這個過程的意義是什么?是為了今后找工作方便?是確定今后的職業(yè)方向嗎?要說是,也可以,但是,這個過程有更大的意義:了解自己,發(fā)現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發(fā)現自己,才能建立自信。這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
與語文數學等一般性知識教育不同,勞動教育需要受教育者全身心的投入,它調動起人的肢體、各種感官乃至整個神經系統一起參與,它對人的刺激(“刺激”在此處為心理學名詞)是全方位的,人的反應必然也是全方位的;這是人的各個系統協調配合的過程,是一般性的知識教育所不具備的,因此也是知識教育課程所不能替代的。
但是,學生要獲得上述勞動感受,是有條件的,即不能用“標準答案”去限制學生的嘗試熱情。長期以來,我們的孩子接受的訓練是如何接近標準答案,是費心揣摩出題者的“標準”思路,這是一種服從訓練,即馴化,而非創(chuàng)造力的培育。自由創(chuàng)造,是從自由嘗試開始的,如果學習階段就接受“標準化教育”,那么,這是工具化教育。人在工具化狀態(tài)中,不可能有創(chuàng)造的熱情。
這次教育部發(fā)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不同年齡的學生安排了非常豐富的勞動項目:從比較簡單的收納、整理到比較復雜、需要技藝的烹飪、木工等;農業(yè)方面,有動植物的養(yǎng)殖、種植;工業(yè)方面有家用電器的使用與維修,都需要一定的專業(yè)知識,這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嘗試機會,通過這些平臺,他們可以用自己的身心體驗世界,了解自己,發(fā)現自己,從而豐富自我,充實自我。勞動在這里體現了最高的價值: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發(fā)展。人在自由的時候,他就是一個“發(fā)光體”。
本報評論員 戎國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