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e網評|“打撈”掉進手機里的孩子,家長要先上岸
“掉手機里了……”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一邊自己拿著手機,一邊“吐槽”手機不離手的孩子。
這種現(xiàn)象并非大城市專屬,對于一些留守兒童,手機更成為他們成長中“最親密的伙伴”。
近日,武漢大學一課題組發(fā)布的報告顯示,在其調研的中部省份(河南、湖北、湖南三省)中,有九成農村留守兒童長期使用專屬手機或者長輩的手機玩耍。課題組在貴州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調研時發(fā)現(xiàn),有的留守孩子為了打游戲,連續(xù)5天5夜不睡覺。江西省某縣六年級教師掌握的一份數(shù)據顯示,全班學生中,周末在家玩手機10個小時以上的超過了一半。
刷短視頻、玩手機游戲、看網絡小說……究竟是什么讓孩子不舍晝夜地沉迷于手機之中?
作為成年人,如果想要把這個問題拋給孩子,首先需要審視自身:我們當中的很多人為什么也離不開手機?
網上有句俏皮話似乎很接近真相:“哥刷的不是手機,而是寂寞。”同理,娃依戀的也可能不是手機,而是缺位的親情陪伴。
留守兒童的看護人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祖輩,輔導孩子功課,吃力;帶孩子出去蹦跳玩耍,也吃力。有了手機這個“電子保姆”,孩子不哭不鬧還能老老實實待在家里,老人可以騰出手來做點家務。還有些家庭把玩手機作為獎勵孩子的手段,更是加劇了孩子對手機的渴求心理。
無論是放任還是誘惑,無疑都在把孩子“往手機里”推。
愛玩、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我們這些成年人成長的年代,游戲廳、網絡小說、網吧、單機游戲,也曾讓不少人沉迷其中?!熬W癮少年”更是20年前就有的詞匯。
在互聯(lián)網時代,“Z世代”生來就熟悉手機。且手機在不停迭代,越來越投用戶所好,提供多種多樣的休閑娛樂產品,“總有一款適合你”。對于自制力有限的未成年人來說,能夠抵御這種好玩的誘惑,真的很難。所以,我們似乎不該過于苛責孩子,也不能把所有改變的希望都押在一禁了之上。
針對青少年手機沉迷,在游戲和短視頻等領域,相關部門先后推出多種監(jiān)管機制,并不斷更新、強化。然而,堵不如疏。如果我們找不到問題的根結,相關舉措可能是沒有太大勝率的“圍追堵截”。
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溝通,大多靠手機;我們與外面世界的溝通,離不開手機;很多人今天最容易獲得快樂的方式,依舊是手機。所以,要把手機從人們生活中徹底剔除,并不現(xiàn)實。我們需要的是孩子、家人與手機的和諧共存。
在很多手機依賴的孩子眼中,他們也想依偎在媽媽的懷里、分享學校里的趣事,也想和爸爸一起爬山、踢球。但是,他們的父母沒時間或沒耐心陪他們,他們沒機會享受父母陪伴的快樂。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改善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彌補缺失親情可能給孩子帶來的童年創(chuàng)傷、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讓孩子體驗“高級的快樂”,而是一味地把孩子叛逆、不愛學習、不自律等問題歸結于手機,那很可能按住葫蘆起了瓢。
忙、煩、累,成年人拿起手機尋求與現(xiàn)實抽離的理由很多。很多時候,孩子一次次邀請父母一起做游戲、看繪本,父母卻不經意地拒絕了孩子,繼續(xù)在屏幕里傻樂呵。孩子們比成年人更早地抗議,想要拉回來沉迷于手機中的爸爸媽媽。
當我們指責孩子的時候,往往忘記了這些,忘記在自己身上找到答案。手機更像是我們自己不需要為沒有當好家長負責的一個借口。
讓孩子遠離手機的辦法,其實我們也多少知道些答案:創(chuàng)造更多親子時間,輸出高質量陪伴,為孩子找到多元的自我價值實現(xiàn)途徑,建立社交群體,與孩子一起尋找更健康更高級的快樂……
“打撈”掉進手機里的孩子,我們這些做家長的,自己要先上岸。
防范青少年沉迷手機,需要政策層面的雷霆手段,也需要每個家庭能春風化雨。而解決留守兒童沉迷手機的問題,顯然更為復雜。
龔先生相信,比算法更了解人的,是朝夕相處的家人;比玩手機更快樂的,是和家人在一起。(中工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