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6月7日電 6月7日,2023年中國高考正式拉開帷幕。這場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之一,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注定是一段難忘的經(jīng)歷。
“祝大家高考加油!”高考前一天,著名球星貝克漢姆也為中國學子送上了祝福。
事實上,各國都有類似于中國高考的選拔制度,一些國家的“高考”比拼可謂相當激烈。比如在韓國,學生們用“核戰(zhàn)役”來形容這場關鍵性的考試;而印度“高考”更堪稱“世界上最難的考試”。各國“高考”,究竟什么樣?一起來看看吧!
韓國:高考是場“核戰(zhàn)役”
韓國高考全稱為“大學修學能力考試”,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旬舉行??忌枰谝惶靸?nèi)考完5門科目,曾有韓國學生形容這一考試是場“核戰(zhàn)役”。
高考當天,整個韓國都高度戒備。大多數(shù)企業(yè)會推遲上班時間,保證交通通暢。在英語聽力考試期間,除應急航班外,飛機起飛和降落都要暫停,穿過領空的飛機必須保證飛行高度高于3000米。
此外,考試前夕,考生的親友和學弟學妹們也會送來各種祝福禮品。最常見的禮物有粘性強的麥芽糖和糯米糕,祈禱考生能夠“粘上大學”,不要落榜。
另據(jù)報道,2023年4月,韓國執(zhí)政黨和政府達成共識,決定延長施暴者學生檔案中有關重大校園暴力不良記錄的保存期限,并將記錄與“高考”掛鉤。
日本:更重視思考力與判斷力
日本的大學入學考試和招生制度并不是“一錘定音”,采取全國統(tǒng)一命題考試與各高校自主命題招生相結(jié)合的制度。全國統(tǒng)一命題的“大學入學考試”基本上可以理解為日本式“高考”。
日本從2021年開始實施改革,雖然“高考”出題方式維持不變,但題型會較過往更重視思考力與判斷力。
美國:去標準化和數(shù)字化
SAT考試與ACT考試均被稱為“美國高考”,它們既是美國大學的入學條件之一,又是大學發(fā)放獎學金的主要依據(jù)。兩者在出題機構、試卷構成、題型、判分標準以及考試日期上有所不同,但在申請美國名牌大學時的作用與效力相同。
不過,據(jù)《福布斯》報道,自2020年以來,包括常春藤盟校在內(nèi)的越來越多美國高校不再將SAT或ACT的標準化考試成績作為硬性要求,而轉(zhuǎn)向“考試可選”錄取。2023年3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宣布,將“考試可選”轉(zhuǎn)變?yōu)橛谰眯哉摺?/p>
此外,SAT考試正在向數(shù)字化轉(zhuǎn)變,考生將使用電子設備參與考試,整個數(shù)學部分允許使用計算器。據(jù)報道,美國將從2024年開始過渡到SAT數(shù)字化形式,國際學生則于2023年率先以新形式參加考試。
法國:哲學是“第一關”
法國的“高考”在每年6月,已有200多年歷史,最早由拿破侖一世在1808年定下,當時的第一堂考試就是哲學。如今,哲學是法國高中生的必修課,也是“高考”的第一道關卡,考生要在4小時的時間里完成一篇哲學話題的文章。
2022年,法國不同類型高中的哲學考題包括“藝術實踐能否改變世界?”“自由是否意味著不服從任何人?”“試析法國數(shù)學家古諾著作《論我們認知的基礎和哲學批判的特性》的文本片段”等。
俄羅斯:科目較多,漢語納入高考
俄羅斯高考科目較多,共有15門考試科目,其中數(shù)學與俄語是必考科目,另兩門要從地理、文學、歷史、信息學、物理、化學、生物、外語等科目中再選兩門。
2019年俄羅斯首次將漢語科目納入國家統(tǒng)一考試科目,漢語成為可供考生選擇的第五種語言。當年漢語考試平均得分62.5分,更有一名畢業(yè)生漢語得了100分滿分。
除了俄羅斯,白俄羅斯、愛爾蘭等國也已將中文列入高考科目。
巴西:規(guī)模全球第二,堪比“全民上陣”
巴西高考全稱“國家中學教育水平測試”,簡稱ENEM,通常在每年11月舉行,考試成績是巴西大學錄取學生的重要依據(jù)之一。ENEM考試除寫作外均為選擇題,包含所有高中階段學習的所有課程,如數(shù)學,生物,地理、歷史、外語等。
ENEM考試門檻非常低,只需年滿15歲,擁有中學學歷的人就可參加考試,可謂“全民齊上陣”,報名的人能達到幾百萬。
印度:“世界上最難的考試”
目前印度實行“5+3+2+2”的統(tǒng)一學制,即5年初級小學,3年高級小學,2年初中,2年高中。由于人口眾多,印度“高考”競爭異常激烈,甚至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難的考試”。
在寶萊塢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校長在一屆又一屆新生面前總是不厭其煩地說:“每年有40萬的考生報考皇家工程學院,只有200人能考上?!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高考”的競爭激烈程度。
印度頂尖高校印度理工學院孟買校區(qū)機械工程系教授Amit Agrawal曾表示,“進入印度理工學院真的很困難,它的錄取率幾乎低于2%?!?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或“中國西藏網(wǎng)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zhuǎn)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wǎng)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