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國博聯手亮出壓箱寶 集結400余件珍品詮釋“和合之美”
本報訊(記者 劉冕)西周時期的克鼎與上世紀九十年代制作的紫禁城全景模型對望,開啟了一場跨越三千年的交流;跟隨《乾隆南巡圖》的視角游歷揚州古城;從青花開光花鳥圖菱花口折沿盤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和合共生——故宮·國博藏文物聯展”昨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兩館拿出400余件“壓箱寶”展示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發(fā)展脈絡,展現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
走進展廳,宛若走入一幅青綠山水畫,立柱、廡廊、花窗等中國古代建筑元素營造出縈回曲深的展線。唐代《伏羲女媧圖》軸、趙孟頫《道德經》卷、仇英《職貢圖》卷、18世紀歐洲生產的銅鎏金渾天合七政儀……400余件展品按“天地同和”“萬邦協和”“宜民安和”“樂在人和”4個單元悉數亮相。
展廳里,大場面一個接一個。按照1比350縮小的紫禁城全景模型旁,有兩個碩大的銅“和”字,其中滿文“和”字上有一處漆書“太和殿”,推斷原來曾經是太和殿匾額上的銅字。高350厘米、寬約350厘米、進深80厘米的青玉描金云龍紋編磬,選用新疆和田碧玉精心琢磨而成,玉質純凈瑩潤。還有《乾隆南巡圖》之《駐蹕姑蘇》卷,縱68.6厘米、橫2191.9厘米,畫面里屋宇縱布,河流縱橫,商鋪林立,呈現江南盛世。
小件展品也配得上“重器”稱號。邊長2.2厘米、厚0.4厘米的一方泥印,1938年在陜西省城固縣張騫墓出土。兩千多年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拓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詩》彩色墨,由72錠大小不一的墨塊組成,最大的不過成人手掌長度,它們靜靜展示著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氣浪漫。
展廳里還有一些新組合露臉。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解釋,籌備這場展覽好比重新翻看中華大地上人類文明書寫的厚重篇章,既要以不同方式梳理向后延伸的文脈,還要思考如何選擇恰當的語言和實物,重新闡述、呈現它們。比如展覽中,春秋時期虢國墓地出土的青銅鼎簋與先秦青銅編鐘、編磬組成的禮樂器,和清代以來保存完整、流傳有緒的典章制度用品及建筑模型、構件等呼應,巧妙展現了循天地之道形成的禮樂文化、社會秩序、人文信仰、道德追求等,完整呈現了中華民族與自然萬物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緊密關系。
故宮的倦勤齋通景畫也被復制展出,觀眾可以走近細品郎世寧筆觸。國博介紹,展覽還將綜合利用新媒體技術,以文字、圖片、音視頻、在線展示等形式亮相。
展覽將持續(xù)至2023年1月3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