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康巴什成為宜居“桃花源”
從烏蘭木倫湖到后備箱集市,從百康橋草坪到賽車小鎮(zhèn),林木蔥郁,碧水迢迢,千萬花草點綴其間,萬千氣象沿湖揮灑……
1000多年前,晉代詩人陶淵明筆下描繪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1000多年后的今天,在荒漠上拔地而起的現(xiàn)代新城康巴什,已是全國首個以城市為載體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一個“無工業(yè)”的花園式城市、一座“幸福宜居之城”。聚焦“大生態(tài)”格局,以“環(huán)城籠翠、四季常綠、三季開花”為目標,康巴什完成了由一張白紙到一幅絕美風景畫的跨越,實現(xiàn)了從貧瘠荒原到幸福宜居之城的美麗蛻變,繪就了一幅現(xiàn)代版的幸福宜居“桃花源”。
從“地下”到“地面”滿目皆“綠”
“這里的秋天真是美得不可方物!”家住康巴什區(qū)康城小區(qū)的居民李雅娜說,她會在周末專門帶著孩子到康巴什各大公園“找秋天”。
其實不只是秋天,康巴什一年四季的風景都能讓人有驚喜。
眾所周知,從前的康巴什是一片沙地。然而,“地下沒礦”并未讓康巴什陷入落寞,而是轉變發(fā)展思路,將眼光瞄準“地上”。不斷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充分利用原有山形地貌、河流走勢拓展城市空間,形成舒展大氣、錯落有致的城市風貌。
“出門見綠,推窗見景,移步入園,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睍秤未蟀雮€中國、見慣了“大場面”的杜鵬飛絲毫不吝給康巴什的贊美?!熬G草繁茂、樹木成蔭、蟲鳴鳥叫,就連空氣中也彌漫著滿滿的清新之氣,讓人感到心曠神怡?!?/p>
將閑置空地變成花海、將沿河周圍改造成健身小公園……康巴什讓人眼前一亮的不只是它的“顏值”,還有那“枝繁葉茂”的綠色實踐。
建設主題公園,打造開放式草坪、花田花海、慢行步道……公園、花海、綠道逐漸成為市民休閑娛樂重要載體。
截至2022年底,康巴什城區(qū)常住人口12.45萬人,綠化覆蓋率達42.63%,人均公園綠地104.47平方米。
從“地下”到“地上”,康巴什以豐厚的綠色“家底”解鎖花園旅游城市“密碼”。
從“青山”到“金山”激發(fā)動能
“細品慢看探尋,康巴什有詩意山水,是一座綠色之城——天然氧吧,是一座文化之城——底蘊深厚,似夢里老家,行走此間,遇見美好?!币晃粊碜院贾莸挠慰驮谧约旱呐笥讶?,深情“表白”康巴什。
深情的話語,并非一人之感,太多人在此刻得到了心靈的共鳴。
如何讓城市的厚重底蘊在新時代文化旅游發(fā)展中熠熠生輝,讓新業(yè)態(tài)、新經濟不斷涌現(xiàn)?
近年來,康巴什區(qū)以文旅融合為抓手,通過環(huán)境藝術聚集人氣、節(jié)慶賽事吸引人氣、全域旅游疏通人氣、文化生態(tài)聚攏人氣,系統(tǒng)建構康巴什區(qū)的“留量路徑”與“流量路徑”,開發(fā)出多種消費新業(yè)態(tài)和新場景。同時,大力塑造文旅品牌、打造文旅產品,注重流量挖掘,通過鮮活、更具故事性和話題性的表達方式,以直播帶貨、康城有約、馬上游城等“出圈”新路徑不斷提升公眾價值認同,獲得一定成效。
靜態(tài)之中有美好,律動之下顯張力,康巴什文旅正如是。僅在中秋國慶假期,康巴什區(qū)累計接待游客52.5329萬人次,其中累計接待過夜游客10.5353萬人次,實現(xiàn)旅游收入約2億元。
從“青山”到“金山”,康巴什正在持續(xù)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一幅文旅融合的畫卷正在緩緩鋪開,成為中國資源型城市發(fā)展轉型的一個縮影。
從“風景”到“風尚”詩意棲居
行走在康巴什,頻頻為城市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而感嘆。
“生活在這座城市別提有多幸福了。”康巴什區(qū)濱河街道園丁社區(qū)居民祁蕊說,生活、休閑、娛樂、就醫(yī)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幸福感可強了。
一日三餐,社區(qū)食堂解決;特殊需求,送餐上門;健康診療,專人“把脈”;便民生活,不必“出圈”;優(yōu)質教育,蓬勃發(fā)展……康巴什將幸福感映射在每一位居民身上,讓居民“看得見”“摸得著”這座幸福之城的精彩律動。
幸福感“滿格”的背后,是康巴什將民生工程放在心上的真實寫照。近年來,康巴什區(qū)積極推進“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建設,全面提升社區(qū)公共服務水平,大力推進購物、娛樂、醫(yī)療等便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衣食住行、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基本服務保障……確保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yī)、弱有所扶,大幅提升了居民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此外,康巴什的幸福感還源于尊重生活、關懷人文的康城精神。暖心驛站、慢時光小院、幸福時光、暖城e站……在康巴什遍地開花,讓更多群體感受康城之暖、康城之福。(內蒙古日報記者 郝雪蓮 鄂爾多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慧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