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化周末】童年的雨和水
作者:張業(yè)清
我是湖南人,家住澧水邊,雨多,水也多。小時候就喜歡雨。沒有雨具,下雨了也沒人打傘。大家都這樣,習慣成自然。后來到北方工作,遇到下雨,也不習慣帶傘,經常挨家人數(shù)落。
小時候不知道有雨水這個節(jié)氣。只曉得立春后雨和水會多起來。
南方春來早。過完年不久,時不時就會下雨。印象中,早春的雨很細。風一吹,雨會變得朦朦朧朧;風一停,雨開始變得又細又直。越接近地面,雨的細看得越清楚。人們喜歡搬個小板凳,坐在自家堂屋大門外的屋檐下,呆呆地看一會兒細雨。瓦房草房屋頂?shù)挠晁畷樜蓍芫徚?,水流比其他地方粗一些。那時人們很悠閑,看了遠處看近處,看夠了就進屋子。
那時窮,一般家里都沒有傘。出門回來,面部就像現(xiàn)在做了美容的姑娘大嬸一樣,明顯有水泡泡。遇人要說話,用右手往臉上一抹,逆時針方向,右下開始,往上,右上,經額頭,向左,從左臉往下,到下巴后,將手往地上一甩,水就沒啦。有時還說一句,今天雨不大。
下雨天,地面的水開始變活了,會動起來,流起來。南方春天的雨水天氣,感覺暖暖的,完全不像冬天的雨,總是濕冷濕冷的。同樣的溫度,春天的雨讓人覺得很舒服。光腳丫是早了點。得到牛耕田時,才覺得光腳丫不冷。沒有水泥路面,經過冬季低溫,大地板結,踩踏起來,感覺軟中帶硬,會留下淺淺的腳印。光腳丫走路,會直接把大地的氣息傳輸?shù)侥X子里,妙不可言。
這時農村不忙,會有農戶串門。一般會談準備春耕的事兒,偶爾對當年的夏季收成做一些并不要對方回應的預測,看上去像是自言自語,表達出一種對豐收的期盼。本來,南方的冬季就不是枯黃景色。等到初春時,地上就會出現(xiàn)新綠。屋前屋后都很綠了,油菜花到處都是,一抬頭,就有一眼望不到頭的那種綠。那遍地的油菜花,沒風時會散發(fā)淡淡的花香;有風時,一定是濃濃的香味,吸一口氣,那種清香會直接進入心肺。平原的春天,農村遍地是綠色、黃色,很好看。
雨落了,水動了。田間、田與田之間的小溝溝,開始有流水啦。很奇怪,等不到多時,小溝溝就會出現(xiàn)小魚。這時候童叟會像有人指引一樣,紛紛走到小溝溝邊,查看小溝溝里有沒有魚。小溝溝不深,水很清,有魚是可以看到的??吹紧~人們立即就抓,不會有誰猶豫,好像也不需要人教,都是這樣做的。小時候吃的魚,都是這種小魚,都是自己和小伙伴一起抓的。吃不完的,用鹽腌后曬一下,日后慢慢吃。春耕時?!按驂Α?,就是牛拉著一個鐵耙,在水田整理田面,目的是把耕過的田整理平,以便播種。這時,田里的鯉魚和鯽魚,被打墻的鐵耙弄翻,魚肚子朝天,很容易看到。跟隨在鐵耙后面的小孩子,幾乎同時會朝魚肚翻白處跑去,邊跑邊把捉魚的姿勢準備好。
雨水過后。等不了多少天,大人小孩會在自家竹園砍竹接線掛魚鉤,準備釣魚。魚鉤花錢買,一般是一分錢一個鉤,其他都是自己做的。釣完魚就把魚竿扔了,魚鉤和魚線收好,來年再用。魚餌是自己到田間尋找的。一般是大人帶小孩在油菜花田地里用鍬掘蚯蚓。有一種紅色細長的蚯蚓,魚特別愛吃。人們專門掘這種蚯蚓。一般都能很快挖到。驚蟄的雷聲會喚起冬眠的魚兒。池塘的魚兒會在驚蟄后游動尋食,蚯蚓是魚的美食。只要池塘有魚,帶蚯蚓的魚鉤,放下去一會兒就會起鉤。魚都不大,不過能釣很多。如果雨水過后溫度很快升起來,就不用等到驚蟄,提前幾天也能釣到魚。
春夏秋冬,魚米之鄉(xiāng),先是有魚,然后才有米。這個順序是按照每年的自然時節(jié)來的。春播前就開始抓魚啦,糧食要到夏季才能收獲。還沒有春耕,雨水過后,雨多起來,田間有水,牛才能耕地。就等水啦。下雨天,打幾個雷,開始是遙遠的悶雷,像火車聲音一樣滾滾過來,再就是突然雷炸,聲音特大,蠻可怕的,膽子小的會捂耳朵,甚至躲起來。
雨水驚蟄,細雨、中雨、大雨,田間水夠了,牛下田,春播開始。所有這一切,一氣呵成,就像自然給予人類的恩惠,年復一年。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5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