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專家建議為什么脫離了公眾感受
這段時間,某些專家又惹年輕網友不高興了,他們提出的諸如“結婚年齡降到18歲”“年輕人沒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子”等建議,被指脫離實際、信口開河,對民眾的利益訴求缺乏真誠關切。
近年來,“專家建議”越發(fā)陷入尷尬境地,“建議專家不要建議”更是表達出某種憤懣、調侃情緒。其實,專家建議受到嘲諷不是今天才有的,想想“磚家”一詞的由來就明白了。但一些專家似乎毫不在意,反而繼續(xù)由著性子在表達時“跑偏”。
好的專家建議并非不存在,值得追問的是,一些專家建議為什么脫離了公眾感受?
不妨以“婚齡18歲”之爭為例。某些專家為促進生育出了些“金點子”,看上去很對路,但經不起推敲。決定個體生育意愿的關鍵要素,還是“成本”二字。當一個人的收入狀況、居住條件、撫養(yǎng)力量不足以迎接一個孩子的到來時,生育意愿就可能會被隱忍,就算把年齡調得再低,又有何用?你又不能幫人增加收入、改善境遇。當然,年齡門檻的降低,確實呼應了部分人的需求,但對于激發(fā)“生育困境”中人的生育積極性,作用十分有限,還可能產生一些高中生輟學結婚等負面效應。
相關專家的離題萬里、自說自話,是和公眾想法或潛意識發(fā)生沖突的根本原因。一些建議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就是沒有替群眾好好算一筆賬,也沒有站在群眾的立場感受人們的冷暖與喜憂。這也從情感上造成話語表達者和話語受眾的割裂。
延伸而來的問題是,專家觀點非得跟多數(shù)人感受一致不可嗎?當然不是這樣。專家發(fā)言不是非黑即白的事,要能體現(xiàn)知識分子和思想者的不俗膽識和格局。在這種情況下,專家建議和民間想法出現(xiàn)認知和感受上的差異、錯位,毫不奇怪。這既反映出價值觀多元的一面,也折射出由于知識層次差距、站位不同而造成的認知差異。此時,專家沒有必要為這種差異和分歧感到不安,而完全可以堅持“本心”。否則,稍遇不同聲音就妥協(xié),是對真知和探索精神的自損、貶低。
“百家爭鳴”本來就是人類文明生活的一部分,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方式。古往今來,多少智者說的話,起初都常不被理解和支持,但隨著時間推移,認知鴻溝逐漸被填平,專家觀點也會被轉化為大眾常識。最初,“地球是圓的”之說,并不符合很多人的感受,但就此改口“地球是方的”,或者在兩種立場間搖擺不定、含糊以對,豈不是可笑、可悲?
換言之,專家說的話有時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預判性,因而頗為令人驚愕,但這未必是專家故作神秘,而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將專家引向高深之處,打開了震撼人心的新知畫卷。對此,我們也不妨理性、包容看待。但對于專家自以為是、故作高深、錯漏百出的建議,也不必為其掩飾。
那么,這個時代需要怎樣的專業(yè)意見?專家建議究竟應該如何呈現(xiàn),才能立得住,成為一個社會的重音?
我曾采訪過上百名專家學者,因而深知,很多專家并非像有些網友說得那樣,成天為了曝光度和虛榮而到處“胡說八道”。我們這個時代依然需要專業(yè)意見。我們需要更多更好的專業(yè)意見成為處事指引、治國良策。
今天,人們發(fā)出對專家建議的批評,不是因為社會不需要專業(yè)意見,恰恰相反,是因為有質量、有良知的專業(yè)意見還不夠多,人們普遍擔心被“壞”的表達擠占空間。
這樣的專業(yè)意見理應是這樣的——關切民生疾苦,應對痛點和難點,講出振聾發(fā)聵的好主張;立足專業(yè)高臺,愛惜羽毛,發(fā)出經得起時間和科學檢驗的肺腑之言,而不是不值一駁的時髦怪論;堅持真理,堅守良知,不為某個利益方站臺,真正自由發(fā)聲、嚴謹發(fā)聲。
總之,我們的專家不能不懂民情民意,我們的專業(yè)發(fā)言不能如“何不食肉糜”那般愚蠢、墮落。
伍里川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今年1月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yōu)良天數(shù)比例為74.3%
- 我國質量認證體系不斷完善 頒發(fā)證書334.2萬張
- 當教育插上數(shù)字翅膀:戴上VR眼鏡 教學身臨其境
- 國家稅務總局推出25條措施 進一步便利辦稅繳費
- 2022年我國大數(shù)據產業(yè)規(guī)模達1.57萬億元
- 北京、寧夏等地上調城鄉(xiāng)居民基礎養(yǎng)老金最低標準
- 報告:77.5%的手機用戶每天都會使用移動支付
- 中國旅游研究院:預計今年國內旅游人數(shù)約45.5億人次
- 弄虛作假、敷衍塞責 這些問題被中央生態(tài)環(huán)保督察點名!
- 家樂福中國引入國資戰(zhàn)投? 回應稱已達成戰(zhàn)略合作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