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大科學裝置要有創(chuàng)新性前瞻性戰(zhàn)略性
【科學隨筆】
作者:王貽芳(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光明日報記者齊芳采訪整理)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工程技術,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驗,大科學裝置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為主建設的大科學裝置為例,北京譜儀Ⅲ、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懷柔一號“極目”科學衛(wèi)星等都實現(xiàn)了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fā)展,成為原始創(chuàng)新的策源地。
大科學裝置既是基礎研究利器,也是多學科、跨學科應用的科研平臺。北京同步輻射裝置、中國散列中子源等,在材料科學、生命科學、藥物研發(fā)等領域不可或缺,取得了多項科研進展和關鍵技術突破,成為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的助推器。
同時,大科學裝置也成為技術研發(fā)高地,能夠從源頭解決困擾產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并形成產品——光電倍增管、高性能超導腔、半導體像素探測器、集成電路芯片……它們或是在大科學裝置建設中實現(xiàn)了國產化,或是研發(fā)出的新技術、新產品,豐富了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品類,填補了高端產品的空白,甚至幫助相關產業(yè)建立起完整的產業(yè)鏈。
近十多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中央和各級政府都認識到大科學裝置的重要性,加大了支持力度。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牽頭的項目為例,高能同步輻射光源2023年3月成功實現(xiàn)直線出束并達到設計指標,預計2025年完成建設;江門中微子實驗正在緊張地建設過程中,即將建成;空間站高能宇宙線探測設施即將獲批立項;環(huán)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技術設計報告已經過國際同行評議,即將發(fā)布……
這對科技界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但在大科學裝置的建設中,也有幾個傾向應該予以注意。首先,同類型的大科學裝置需不需要那么多?就我所知,已有多個地方政府提出要建設同步輻射光源。這些需求是如何測算出來的?有沒有明確的科學目標或服務對象?怎么實現(xiàn)迭代?這些問題都需要認真研究、科學評估。我認為,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需要在國家層面做好統(tǒng)籌。其次,大科學裝置畢竟是科學裝置,應該在技術上有創(chuàng)新性,要突出前瞻性、戰(zhàn)略性,不能未建已過時或建好就過時,這無疑將是對國家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建設大科學裝置要考慮人力資源的問題。大科學裝置建造的門檻比較高,如果沒有合適的人來做,質量可想而知。先立項再找人,容易引起人才的惡性競爭或無序競爭,對寶貴的人力資源是一種浪費。
大科學裝置投入比較大,我們應該本著對黨、對國家、對人民負責的態(tài)度,建好、用好。在這方面,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做法或許能提供一些借鑒。比如,科學家提出的項目要想得到所里的支持,必須經過多輪公平公正的競爭。項目提出人要充分考慮科研創(chuàng)新性和工程可實施性,必須通過多輪所內外專家組成的評審小組的評議,項目往往需要兩三年的反復討論和推敲,才能定下來。接下來,才有機會參與國家項目的競爭。
我們做科研,不能僅僅關注自己的興趣,更要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為加快實現(xiàn)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7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