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翻譯工作中的文化差異——以漢藏翻譯工作為例
任何語言的生存和發(fā)展都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由于漢藏兩個民族在價值標準、文化習俗、地域環(huán)境、生活經驗等方面存在差別,使其語言在結構特點、表達方式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對兩個民族的語言文字翻譯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v觀漢藏兩種語言文字的翻譯歷史,在翻譯實踐中,文化差異一直是影響翻譯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認為,“翻譯中出現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為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為錯誤的文化背景所導致的”。因此,在翻譯工作實踐中,如果不精通兩種以上的語言文字,不熟悉兩種以上的文化,或者不能根據對方的語言文字習慣和文化背景進行翻譯,就會導致在譯作中出現錯譯和誤譯現象,有些錯誤還可能會造成貽笑大方的尷尬局面。因此,要使譯作成為精品力作,翻譯者除了要具備相關專業(yè)知識、兩個民族的語言文字表達水準外,關鍵還要精通兩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表達方式及風俗習慣等。下面,筆者將圍繞漢藏翻譯時需注意的文化差異問題談幾點認識:
一、詞匯的字面和引申意義的理解與表達
漢藏民族在各自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擁有獨具特色、豐富燦爛的文化,因此有些語言文字詞匯在各自的傳統(tǒng)文化中所要表達的引申意義有所不同,在理解上也有所差異。對此,不僅要理解這部分語言文字本身的基本意義,更要深刻理解其文化背景的象征意義。在特定的語言文字環(huán)境中,有些詞語的字面意義基本相同,引申意義卻相差甚大。例如“綠帽子”,根據史料記載,在元明時期,樂人、妓女必須著綠服、青服、綠頭巾,后來又逐漸演變成了“綠帽子”,在民間,綠青兩色象征著低賤的行業(yè),現在多意指伴侶出軌。而藏族文化中對此并沒有特殊的意義,僅僅停留在視覺認知上。又例如,紅色這個詞語放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意思相差很大,在漢族的文化習慣中喜歡用紅色表示順利、萬事大吉的開門紅,表示盈利報酬的分紅,另外用紅彤彤的太陽、火紅的太陽等一些詞表示喜慶祥和。但是,如果不掌握藏民族文化習慣,不精通藏民族的語言文字,只是從字面將“紅太陽”理所當然地譯為“尼瑪瑪布”(紅太陽),會使藏族人很難認同,因為在藏族普遍的意識中,“紅太陽”表示災難和不祥之兆,所以要根據藏族語言文字習慣譯為“尼瑪塞布”(黃太陽)。又例如,“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源自漢民族的戲劇臉譜,其紅與白分別代表忠勇、俠義、威武、莊嚴的正面人物和陰險、狡詐、居心叵測的反面人物。而在藏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藏族崇尚白色,喜歡與雪山、羊群等大自然的白色相結合,從而與吉祥、幸福、光明、善良、真誠等相聯系。又例如,成語“班門弄斧”,在不了解其引申意義的情況下,用藏文直白翻譯成在魯班門前舞弄斧子,并不能讓藏族讀者明白其內涵,它其實是表達“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自不量力”,而藏民族在表達同樣的引申內涵時使用的通常是“佛前顯識字,燈前點松關”。從以上這些可以看出漢藏兩種語言文字表達文化現象的豐富詞匯,由此差異涵蓋的信息量更加龐大。諸如此類的詞匯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頻率極高,因此在翻譯時譯者不能撇開文化只翻譯字面意思。
二、詞匯貧乏和詞義范圍大小的理解與表達
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在表述特定內容時,傳遞的也基本上是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信息。而在歷史長河中,有一些文化產物是本民族獨有的,不為其他民族所熟知的。由此,在翻譯工作實踐中,與民族生產生活事物聯系密切的語言文字詞語非常豐富繁雜,字詞之間的分類也非常細致入微,翻譯起來難度比較大,對應的詞匯非常難找。比如,就世代生活在廣袤無垠大草原、以畜牧業(yè)為主的藏民族而言,語言文字中根據牛、羊、馬等性別、年齡大小冠以專用名稱的詞語非常豐富,而在漢族文化中相對應的對牛、羊、馬的名稱分類相對較少,這就造成能用于翻譯的詞匯有限。再比如,漢民族在絲綢上的分類也非常豐富,有絹、羅、棉、繡、綺、緞、綢、縷等各種名稱,分類異常精細??墒?,在藏民族語言文字詞語中就只有絲綢一個總稱。又比如,表示帝王妻妾等級的名稱,有皇后、皇貴妃、妃、嬪、貴人等,在藏民族文化中對于王妃等級并沒有如此多的劃分。在翻譯這類名詞時,時常導致無法在目標語中找到相對應的翻譯語詞,對此,筆者認為可以根據上下文所搭配的詞語、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等,通過邏輯分析,必要時增添一些附加詞語,找到意義相對應的詞語,這樣也不失為一種好的翻譯方法。
三、空缺文化和詞匯的理解與表達
“不同文化世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有著不同的對現實世界的觀察方式,因此使得自己的語言在形成發(fā)展過程中表現出獨特的風貌和特征”。 在漢藏兩種語言文字中,有些文化在相對應的語言環(huán)境存在空缺或半空缺問題,例如,中國的歷史成語典故中的“負荊請罪”,諺語中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歇后語中的“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等,這些對缺乏相應的漢文學熏陶和文化理念的藏族讀者來說,通過直譯或音譯一定難以理解對方文學典故中的人物及帶有文化內涵的詞匯。在翻譯時,筆者認為采用適當的意譯、音譯與注釋相結合的方式較好。漢民族語言中的部分詞匯,例如石林、榨菜、檸檬、重陽節(jié)等在藏民族語言文字中也找不到相對應的詞匯。因此,在實際翻譯中,要依照原文的具體語言文字環(huán)境采用適當的翻譯手法,如果只有字面意義,就只譯字面意義;如果只有引申意義,就只譯引申意義;如果既有字面意義也有引申意義,就可以采取直譯或音譯加注釋的方法如實翻譯。
當前,漢藏翻譯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信息爆炸、知識爆炸,同時也是翻譯爆炸。在地球村這個全新概念里,如果離開翻譯談論知識信息就無異于紙上談兵。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應針對不同的環(huán)境和不同的翻譯目的,靈活地選擇翻譯的方法,正確地應用直譯、音譯、意譯和加注釋相結合的方法,把握適當的分寸,綜合考慮語義對應、社會語用價值、譯入語的民族文化心理、兩種語言的文化互動等諸多因素,做到“運用之妙,存乎于心”。作為一名漢藏翻譯工作人員,做到深刻了解兩個文化之間的差異,譯文盡可能地忠于原文,通俗易懂,保持民族特色,以此促進漢藏文化交流,加深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為和諧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ㄗ髡邌挝唬鹤灾螀^(qū)教材編譯中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西藏積極保護知識產權 助力社會經濟高質量發(fā)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科技評價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創(chuàng)新的基礎制度。[詳細] -
夜來雅礱人潮涌——山南市體育場夜市見聞
夏日傍晚,夕陽西下;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山南市體育場周邊燈火輝煌、遠近通明,場內、場外人群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詳細] -
西藏自治區(qū)文化部門舉辦“三頌”藝術黨課
近日,西藏自治區(qū)文化部門將主題教育與日常工作相結合,舉辦“頌黨恩 頌核心 頌人民”藝術黨課,不斷創(chuàng)作文藝精品、打造文化品牌,用新理念、新模式講述黨的歷程、講好中國故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