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霍?。簽槭裁次鞑匚拿鬈壽E始終向東發(fā)展?
為什么西藏文明軌跡始終向東發(fā)展?
——專訪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霍巍
中國西藏地區(qū)的文字出現(xiàn)于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建立以后,此前漫長的時段無文獻可據(jù)。由于傳統(tǒng)藏學研究主要依賴漢、藏文獻和極少量的吐蕃金石、簡牘材料,無法解決考古學上關于西藏人類起源、農業(yè)起源、文明起源的關鍵性問題。經過數(shù)代中國考古工作者接力,這些問題實現(xiàn)突破,西藏考古的話語權逐漸轉移到中國學者手中。
科學考古證據(jù)顯示,西藏的文化和文明始終和中國其他地區(qū)緊密聯(lián)系,為何其文明軌跡始終向東發(fā)展?西藏考古如何為全人類提供“高原文明”獨一無二的世界樣本?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霍巍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西方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地區(qū)的考古工作有何建樹與局限?中國對西藏地區(qū)的考古工作最早可追溯至何時?
霍?。?/strong>西藏考古可以說是一門國際顯學,在西藏和平解放前,以“藏學家”身份進入西藏進行“考古”“探險”活動,可以說是西方學者的“專利”。其中代表人物是意大利人朱塞佩·杜齊,他在西藏佛教藝術研究、西藏西部的部分遺址考察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但總體而言,科學性不強,比較零散、不成系統(tǒng),且大部分工作以地面采集、尋訪為主。
雖然西方學者曾一度開啟西藏考古之門,但真正科學意義上的西藏考古工作是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才真正興起。以著名考古學家童恩正教授在西藏昌都卡若發(fā)掘了新石器時代的卡若遺址為標志,西藏考古進入地下發(fā)掘階段。
這個距今約5000年左右的遺址,第一次將西藏高原史前人類生存活動的科學證據(jù)揭露于世。原來早在新石器時代,西藏高原已有定居人群。他們用骨針縫紉衣物,會種植小米(粟),制作陶器,甚至還會用動物骨頭、陶器殘片和遠方輸入的海貝制作精致的裝飾品。考古工作者在獲取大量科學材料的同時,提出了卡若遺址的先民與中原文化、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的問題。
中新社記者:西藏考古的話語權,如何從西方學者逐漸轉移到中國學者手中?
霍?。?/strong>在各民族考古工作者不斷努力下,中國在西藏考古學上關于人類早期文明最主要的三大關鍵性問題,即人類起源、農業(yè)起源、文明起源,這些過去西方學者很少涉獵、且缺乏科學考古材料的領域不斷取得突破。西藏考古的話語權逐漸轉移到中國學者手中。
舉例來說,早期人類是什么時候踏上青藏高原這個問題,西方學者幾乎無解。近幾年通過中國學者的努力,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講,距今5萬年前左右,人類已經定居在青藏高原,開始了他們的文明創(chuàng)造。在5000年前左右,已經有了像卡若遺址這樣的新石器時代農業(yè)聚落,人們在這片土地學會種植小米,隨后引進了青稞。
即使是進入有文獻記載的西藏歷史時期,考古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寫、豐富著西藏歷史。如我們在中尼邊境吉隆發(fā)現(xiàn)的唐代官方使節(jié)王玄策所建《大唐天竺使出銘》石碑。這塊石碑的發(fā)現(xiàn)是目前實證唐—吐蕃—天竺道路的唯一實物證據(jù),比今天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要早出一百多年。
這項20世紀以來中印交通史、唐蕃交通史上最為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說明中國學者利用天時地利之便,在西藏考古領域不斷取得新成果。目前中國考古工作者提出的關于象雄考古、吐蕃考古、高原絲綢之路考古、西藏佛教石窟寺考古等前沿性的學術課題,已引起國際藏學界高度關注,其研究成果日益得到中外學術界的高度認同。
中新社記者:《大唐天竺使出銘》是否實證了傳奇人物王玄策的存在?能否展開講講這一石碑的出土過程和意義?
霍?。?/strong>文獻曾記載,在吐蕃時期,也就是公元7世紀左右,中印之間有一條重要的國際通道,唐代使節(jié)王玄策曾利用這條通道前往印度。王玄策第二次出使時,遇上天竺內亂。王玄策和他的副手在吐蕃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以及泥婆羅的幫助下,幫助天竺平定內亂,完成了這項出使工作。
雖然在不少海內外的民間故事中,王玄策常以“大唐第一猛人”的形象出現(xiàn),但在《大唐天竺使出銘》發(fā)現(xiàn)前,學界對唐代中西交往史存在諸多疑惑,無論是王玄策,還是關涉出使路線的蕃尼古道,都對其存在與否有著極大質疑。中外考古工作者曾多次探尋這條古道的遺跡,如19世紀末法國學者烈維·格里遜為了尋找王玄策當年在印度耆崛山所建碑銘的遺跡,曾經親臨實地考察,但最后卻不得不“顧此山草木蔓愆,攀登甚難,失望而返”。
1990年6月,我們在吉隆考古調查期間,在當?shù)孛癖妿椭拢瑢ぴL到了一塊寬81.5厘米、殘高53厘米,懸掛著哈達、涂滿了酥油的碑刻。老鄉(xiāng)長告訴我們,當?shù)夭刈迕癖妼@塊刻有漢字的“石頭”十分崇敬,認為是可以保佑地方平安的“神靈”。
《大唐天竺使出銘》碑銘局部。受訪者供圖
擦洗碑刻后,碑上的文字逐漸顯現(xiàn),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用篆字書寫的額題“大唐天竺使出銘”。這方碑刻雖已殘損,但還殘留有陰刻楷書24行,從書法和格式上都具有唐代碑銘的特點。經考證,它記錄了王玄策第三次出使,是目前西藏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唐代碑銘,也是唐—吐蕃—天竺道路的重要實證。
中新社記者:為什么西藏文明的軌跡始終朝東發(fā)展?西藏考古如何為全人類提供了“高原文明”獨一無二的世界樣本?
霍?。?/strong>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qū),長期被認為是“人類生命禁區(qū)”。西藏考古的科學發(fā)現(xiàn),用大量實物證據(jù)打破了這一神話,并提供了早期人類為什么能適應高原、在高寒缺氧的情況下生存發(fā)展的人類學依據(jù)。
此外,西藏考古還從文化特征上,向世界展示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群,如何通過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造,在宗教、美術、哲學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成為了非常重要的西藏文化符號。
金剛亥母。劉寶成 攝
通過西藏考古還讓我們看到,從史前時期到各個歷史階段,生活在這片高原的人們,他們總體的發(fā)展趨勢是東向發(fā)展,和其他地區(qū)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如早在5000年前,卡若遺址的先民就已經和黃河上游地區(qū)發(fā)生了很密切的聯(lián)系;唐代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進藏,帶來了中原地區(qū)先進的宗教、文化、制度、典章、服飾和技術,促成吐蕃加速融入到以唐朝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圈;元朝西藏納入到中央行政管轄,從此奠定了西藏與中央政府之間的從屬關系,直到明清民國都未曾改變。
這些歷史事實都足以證明,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問西藏文化的底色在哪里,西藏文化的底色是在東亞文化圈,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大家庭中的一員。
受訪者簡介:
霍巍,現(xiàn)任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旅游學院)院長、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等職,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考古學科召集人之一、國家社科基金評委、教育部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四川省史學會副會長、四川省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等學術職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東西問丨劉洋:“東方油畫”唐卡蘊藏著哪些文化交融符號?
唐卡在雪域高原傳承已有千余年。這種曾被西方稱為“東方油畫”的藝術形式,講究在方寸之間繪出萬千景象。[詳細] -
東西問丨趙國棟:一杯酥油茶,蘊含幾多漢藏交流史?
飲茶是藏民族核心生活方式之一,茶葉千年前從漢地傳入西藏,見證了西藏和各省市的交流,也見證著中央對西藏的關懷和西藏民眾生活的巨大變化。[詳細] -
東西問 | 為什么中共治藏方略在西藏得以成功實踐?
邊疆民族地區(qū)治理,是中共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指標。西藏和平解放以來,中共的治藏方略及實踐與歷代王朝相比發(fā)生了本質變化。[詳細]